近年來,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與碳排放相關的信息披露活動成為企業合規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
從政策方面來看,2021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針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出了具體部署。而在其有關“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的表述中,特別提及要“完善綠色標準、綠色認證體系和統計監測制度,開展綠色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形成全面系統的綠色標準體系。”
此外,于2022年2月8日正式生效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則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開展碳信息披露,并配套了企業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格式準則要求,規定了披露范圍、披露內容和部分指標。
但21世紀經濟報道在多方了解到,目前我國企業信息披露質量仍較低,企業披露意愿也并不強烈。在陸家嘴金融城綠色發展中心副理事長孔偉看來,企業氣候信息披露的一大難點在于標準并不統一,規則也存在爭議。“目前來看,企業在面對這些新的標準要求時所提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大家都來遵守這樣的規定,或者是往這樣的方向努力。是否需要有統一的標準?那么我們在做各項披露的時候,它的成本又如何來承擔?"
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的出現或許為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開展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的提供了重要參考標準。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10月,TCFD獲得了全球89個國家2600多家機構的參與。其中包括了1100家金融機構,總資產規模達到194萬億美元。
信息披露質量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諾亞控股創始投資人、董事章嘉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國內大部分企業的認知中,雙碳目標更多的停留在政策渠道的層面,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與企業經營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目前我國企業在信息披露相關領域更多是被動式的。
那么,企業對于氣候信息的披露又要怎樣進一步提高?章嘉玉表示,首先就是企業認知的提升。“國內的發展模式跟其他地區發展模式稍有不同,政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主導角色,因此一般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可能會覺得沒有政策,所以我就不用做。”她認為,企業需要理解到氣候信息的披露不僅與政策相關,而且更加關系到企業的日常經營與運作。
而聚焦于企業經營方面,章嘉玉表示,一個企業經營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就要去關注風險,而氣候變遷是企業經營上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此外,在資本方面,企業如果想要更好的經營都要取得廉價的資本支持,而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只要在二級市場就會希望獲得長期的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信息披露就十分重要。
章嘉玉認為,目前國內企業在信息披露相關工作上主要有4個驅動力量,分別為監管、投資人,客戶以及媒體。“所以在這4個力量下,這個市場才能逐步地起來。”
此外,碳交易市場也被認為是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業內人士認為,碳市場作為一種碳定價市場,通過碳交易所形成的價格體系會發揮傳導作用,對產業鏈的上下游及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其機制上的市場化工具也將有力地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李瑾此前表示,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一周年的時間內,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實現碳交易超過一點九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八十五億元人民幣。目前,主要是覆蓋發電等行業,未來計劃向更多的行業擴展。
“多年來,通過碳市場所形成的數據基礎和碳管理的方式以及績效的評價體系會在行業中形成專業權威。而可信的數據和評估的標準對于未來開展上市公司的碳減排評價、開發碳評價結果為基礎的一些產品也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李瑾總結道。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作為資金紐帶的金融機構又將如何助力綠色發展?
“金融機構有很多種,銀行、保險,證券公司以及資產管理公司都有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有一個角色是共同的,就說我們是資金的橋梁,我們去引導資金往哪里走。”因此,章嘉玉認為,金融機構首先要明確自身對于氣候變遷的戰略,如若內部戰略為支持國家轉型方向,高質量增長,那就應該內部開始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
其次,章嘉玉表示,金融機構在支持政策方向,踐行綠色金融理念的同時,自身必須建立一套實踐綠色金融的制度。“比如如果要銀行內部開展這個業務,我要怎么做?”
章嘉玉認為,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評級制度以及一些數據庫建立的意義在于可以幫助一個金融機構制定決策,“這類似于數據商的服務需要一些三方伙伴的推動,例如諾亞是資產管理者,我們在選擇上市公司投資標的時內部是存在標準的,我們做打分,然后根據分數進行決定投資的比例。”
但目前來看,國內的金融機構已經構建了相關制度和流程,但是挑戰在于輸入的數據不夠,“最后終端還是要企業能夠披露,企業如果不披露,金融機構就無法掌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