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領域凝心聚力,在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的偉大征程中砥礪向前。
十年奮進,春華秋實。能源革命,浪潮澎湃。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能源發展擘畫出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要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要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要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要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消費結構轉型升級
能效持續提升
夏末秋初的國家電投黃河公司西寧太陽能分公司生產車間內,機器聲轟鳴,一片片166毫米長、150微米厚的灰色硅片正跟隨履帶移動,IBC電池二級工藝工程師魏蓉身穿白色防護服,站在生產線旁,緊盯硅片并進行隨機抽樣。“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車間視察,是我將硅片親手遞給他?;叵肽且惶?,依舊記憶猶新。”魏蓉脫掉護目鏡和口罩,神情激動地說。
那次青海之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重要指示,對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留下深情叮囑與殷切希望:“青海有充足的太陽能光照資源、豐富的荒漠化土地資源,你們有產業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一定要將光伏產業做好。”
“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加速產品迭代,目前量產電池片的轉換效率已從6年前的18.4%提升至24.2%。”魏蓉拿起一片黑色電池片解釋道,“有了這些高效率的新產品,越來越多的人會享受到清潔能源帶來的紅利。”
清潔能源產業鏈的持續升級推動著青海能源消費革命不斷邁上新臺階。
今年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連續35天在全省范圍內實現清潔能源供電,從2017年的“綠電7日”到如今的“綠電5周”,青海一次次刷新并保持著綠電消費的世界紀錄。2017年至今,青海累計清潔供電251.56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煤114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058萬噸,用電大戶、用能大戶的消費結構亦隨之改變。今年,青海還完成了首次綠色電力交易,8家新能源發電企業與2家電力用戶成交電量6000萬千瓦時,23家新能源電站與42家電力用戶簽訂2022—2027年綠色電力交易協議,簽約總電量達62.7億千瓦時。
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長康健指出,十年來,青海著力推進清潔低碳消費轉型。750千伏、330千伏骨干網架進一步優化完善,農網改造、鞏固、提升為農牧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全國新能源電力占比最高的特高壓工程——青豫直流特高壓外送通道建成投運,世界上首條主要輸送風光新能源的輸電工程由此誕生;清潔供暖示范縣建設試點擴面,農牧區群眾實現高效清潔用能;能源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比重達29.3%,居全國第一。
十年間,能源消費革命由點及面,一步步輻射全國,成效顯著。
在內蒙古,由遠景集團打造的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落戶煤城鄂爾多斯市,工業生產中的化石能源正在被綠色、穩定、低價的新能源所替代;在河北,雄安新區綜合利用電能、天然氣、地熱和太陽能,終端用能清潔化、智能化的“雄安模式”雛形初顯;在廣東,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四名的深圳,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節能降碳觀念深入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6.2%,相當于減少能源消費約14億噸標準煤,以約3%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支撐起6.5%的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煤炭消費比重從2014年的65.8%降至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同期,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從16.9%升至25.5%,在能源消費增量中的份額超過60%。
供給體系多元支撐
高質量發展穩步向前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兩臺3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開足馬力,保障供電的同時,還承載著武宿機場的供冷任務。“保供任務艱巨,我們絲毫不能松勁,這也是總書記對我們的要求和期望。” 該公司總經理胡俊峰說。
今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考察調研。他強調:“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國情,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供電供熱事關經濟發展全局和社會穩定大局,是關系民生的大事”。
“總書記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胡俊峰告訴記者,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公司有序推進“三改聯動”,同時積極探索試點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在能源供應體系的多元發展上,公司目前正在著力轉型,布局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發電項目,積極探索傳統燃煤和新能源的融合發展。”
十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山西考察調研,對山西的轉型發展寄予厚望。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支持山西通過綜合改革試點,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指出,“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久久為功,不要反復、不要折騰。希望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山西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侯秉讓介紹,作為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的“試驗田”,山西省著力于提高能源供給質量,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逐步建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能力持續提升。
在煤炭增產保供方面, 2021年山西省煤炭產量達到11.93億噸,占全國產量的近1/3,同比增產1.13億噸,占全國增量的近2/3,并以長協價保供16個兄弟省份;在電力結構優化方面,山西省在役運行煤電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火電裝機的比重達到36.34%。電力外送規模持續擴大,外送能力達到3300萬千瓦;在新能源電力領域,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省新能源裝機達到4012萬千瓦,占比達34.46%,風光發電裝機規模位列全國前列;在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發展方面,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初步建成,煤層氣開發利用逐步實現產業化,全省“橫貫東西、縱穿南北”的“三縱十一橫”管網基本形成。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下,山西傳統的煤炭產業也衍生出“煤炭和煤電一體化、煤電和新能源一體化、煤炭和煤化工一體化、煤炭產業和數字技術一體化、煤炭產業和降碳技術一體化”的發展路徑。
非凡十年,山西的能源供給側改革進程正是整個中國能源供給能力、供給質量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201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約占發電總裝機的28%。非凡十年,綠色引領,截至2021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6億千瓦,占發電總裝機的44.8%,實現了巨大跨越。當下,堅持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中國正向世界講述著一個個類如“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的精彩故事。
技術進步日新月異
創新驅動成效彰顯
在陜西延長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成套工業化技術產線正在穩定運行。“采用新一代DMTO專用催化劑,去年乙丙烯產量達到69.46萬噸,內部測算盈利約12.18億元。”陜西延長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春成介紹,煤制甲醇的綜合能耗優于行業標桿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同行業先進值減少約60%,污水回用率超過97%。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榆林考察時強調,榆林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煤化工產業潛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被稱為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但長期以來,其生產卻強烈依賴于石油資源。如何擺脫束縛?利用我國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部分替代石油,既符合自身資源稟賦特點,也是實現能源多元化、保障能源戰略安全的重要舉措,煤制烯烴技術即是重要方向之一。
“要想通過煤制烯烴,必須要經歷合成甲醇的中間過程,煤制甲醇是成熟工藝,但如何通過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是我們要攻克的關鍵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表示,經過數十年努力,我國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成套工業化技術已成功開發。
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甲醇制烯烴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獲獎代表劉中民頒獎。2021年,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甲醇制烯烴技術持續創新帶動了我國煤制烯烴產業快速發展。”
如今,這項技術已升級至第三代,噸烯烴甲醇單耗由3噸左右降至2.60-2.70噸,噸烯烴能耗和碳排放明顯下降。目前,DMTO系列技術已簽訂31套裝置的技術實施許可合同,烯烴產能達2025萬噸/年,約占全國產能的1/3;已投產的16套工業裝置烯烴產能達930萬噸/年,新增產值超過900億元/年。
近年來,我國能源行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作用,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重大裝備技術水平,除煤炭外,還在油氣、電網等領域搶占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科技制高點。
今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他強調:“用我們自己制造的裝備,開發我們的油氣,提高我們的能源自給率,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事情。”
在“靠自己”的殷切叮囑下,中國海油持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今年7月17日,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開發項目在渤海海域錦州31-1氣田點火成功,實現單井試采氣量達31萬方/天,可供1500個家庭使用1年。這棵來之不易的“采油樹”,實現了我國淺水海域水下油氣開發模式從“0”到“1”的歷史性突破。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征程中,我國能源技術革命捷報頻傳,振奮人心。
中央企業和民營企業勇挑重擔、屢攀高峰:中核集團堅持自主創新,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建成投運;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全球領跑,世界規模最大的特高壓電網穩定運行;隆基綠能光伏組件轉換效率屢次刷新世界紀錄,助力光伏度電成本持續下行;金風科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仿真軟件獲國際權威認證,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
十年間,我國光伏電池量產效率從18%-19%上升至如今的約23%-24%。2021年,全球光伏組件企業出貨量前10名中,中國企業占據八席。2021年全球排名前10位風電整機制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
從跟跑、并跑到創新、主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蹄疾步穩,一大批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技術進步成為推動能源產業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力量。
體制改革攻堅克難
能源強國筑牢根基
歷經6年醞釀,70余天上百次談判,2019年12月9日,國家管網集團正式掛牌成立,石油天然氣行業實現了運銷分離,延續了幾十年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模式終迎破冰。
“管網是石油天然氣運輸的大動脈和高速路,一直以來,作為油氣生產、運輸的重要環節,油氣管網建設和運營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油氣生產商手中,各公司之間管道并不兼容共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劉毅軍表示,高度集中的狀態不利于管網建設、資源調配和市場保供,第三方市場主體入網屢屢受限。
在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的要求下,在“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總體改革思路下,獨立運營的國家管網集團應運而生,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相關要求的關鍵一步,更是中國深化油氣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
改革至今,我國油氣管網專業化整合圓滿收官,天然氣“全國一張網”骨架初步形成,管網通道能力建設步入“快車道”。與此同時,通過管網、LNG接收站的公平開放,上下游市場主體活力倍增,全行業信息開放共享、上下貫通。
“以前我們銷售渠道單一,想把天然氣送往更遠的市場,還要交一筆不菲的過路費。”新疆慶華智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蒲海燕告訴記者,如今國家管網公平開放,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公平競爭,企業的銷售成本實現大幅降低。
借助“全國一張網”集中調度的優勢,2021年天然氣管輸平均運距同比下降了3%,為全社會節約管輸成本20多億元。越來越多像新疆慶華一樣的產氣企業真切感受到了油氣體制改革帶來的實惠。
在另條一賽道上,經歷兩輪電改,傳統發電企業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易筋換骨”,電力行業從半封閉走向開放,從集中單一走向分散多元。其中,增量配電業務向社會資本開放,5批共459個增量配電改革試點項目逐步落地。在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售電公司約5000家,形成了多買多賣的市場格局。消費者不僅“有電用”,還擁有選擇權、參與權。2021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為3.8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45.5%。
能源革命的浪潮在全球激蕩,我國在國際能源合作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為推動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建設更加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大幅放寬能源領域外商投資準入,全面取消煤炭、油氣、電力(除核電外)、新能源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促進能源領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務實合作成果豐碩,先后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與30多個能源類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建立了合作關系,中俄、中國—中亞、中緬油氣管道,巴西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巴基斯坦恰?,敽穗娬镜纫淮笈鷺酥拘阅茉错椖拷ǔ陕涞?。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成功主辦“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亞太經合組織能源部長會議、二十國集團能源部長會議、金磚國家能源部長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
行而不輟,履踐致遠。過去的十年,是中國能源革命進程中極不平凡的十年。放眼未來,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中國能源產業必將成為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